找到相关内容128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2007年佛光山西来寺短期出家舍戒圆满

    无量心与四弘誓愿已听闻多遍的戒子,经法师举喻说譬后印象更为深刻;平时爱好文学,但认为文学对修行无用的戒子,听了永祥法师的《佛教文学》后,认识了佛教许多的譬喻故事与历史典故;听闻永固法师的《劝发菩提心文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舍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7/08094210557.html
  • 知义法师答:佛教的书中,所记载的许多奇异故事,是真的吗?怎么现在没有?

    钱时常挨打,除了当面劝告外,也用书面勉励过,但忠言逆耳,不以为然,问他为什么不听话,他的答案是——不偷就难过。后来我想通了,他就是这种根性,劝也无用,但是还不能不劝,因为这是每个做...

    知义法师

    初机学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304711608.html
  • 香严击竹

    回到房中沐浴焚香,向着灵佑禅师的方向遥遥叩拜,由衷地说道:“师兄实在慈悲,当时如果对我说了,哪有今天的开悟?” 禅师启发弟子,是逼他自省自悟。香严受此逼拶,明白了依靠书本、依靠他人是无用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253216390.html
  • 知义法师答:佛教与他教有何不同?

    知义法师答:   我是个无用的出家人,自己的事尚且照顾不了,那有时间谈论其他宗教问题,而引起无谓的口舌。但是既然有人问,又不能不答覆。   过去我曾经看过其他宗教的书刊,在事理上的缺点太多,引不起兴趣。后来看了些佛教的经典,因为理事圆融,故使我有一种‘得其所哉’的感觉。所以说,佛教的理论是高超的,方法是究竟的。老庄之学,在理论方面,有些地方与佛教很相近,但方法却不究竟...

    知义法师

    知义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8/02/22050520508.html
  • 知义法师答:佛教书中的奇异故事,是真的吗?

    钱时常挨打,除了当面劝告外,也用书面勉励过,但忠言逆耳,不以为然,问他为什么不听话,他的答案是——不偷就难过。后来我想通了,他就是这种根性,劝也无用,但是还不能不劝,因为这是...

    知义法师

    知义法师|因果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3/20120020660.html
  • 微波炉

    潜艇等无用的东西呢?   老子曾经说过:“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日慈,二日俭,三日不敢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,俭故能广,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。”   我们能慈爱,就能因爱护别人生起勇气。   我们...

    林清玄

    |科技|科学|异化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1/17012431695.html
  • 闻思修三慧与十法行之关系

    通达实义的,才是多闻的善知识。  二、在十法行中,闻只是听闻,读诵,解说等,也就是依文达义。所以如以闻慧  为对于修习般若无用,是不合佛法的,是会漂流于三藏教典以外的。但是  这虽是必要的,但还是初步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63939774.html
  • 长养“内眼”

    的事物,它们对我们而言,都将毫无意义。我们使用一把刀,却把刀锋砍得很纯,如此一来,即使它是一把好刀,也终将无用。 一切的“法”也是如此。如果我们错误地看待事物,就没有任何功德可言,也没有任何助益了。...

    阿姜 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3144916.html
  • 临终老人面对死亡贡言

     生死这件事实际状况了解这样子之后,我们要如何来说给别人听呢?要契机别明。契机就是契合各种不同的程度、各种不同的根机。对于各种不同的程度的人,有不同的说法。  下根人“畏无用”  对于下根,知识程度...所以不必怕。其实,既然人生有生就有死,你怕也没有用,所以说﹁畏无用﹂,怕也是要死,不是怕就不用死。  中根人“用无畏”  另外一层,对于中根知识程度比较高而言,他有一点善根,对于宗教有信仰。站在佛教...

    吴希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0449317.html
  • 随他去

    因此,过去的事,无论好坏、成败、荣辱与得失,皆应“随他去”。这就是《六祖坛经》中所讲的“不思善、不思恶”的境界。同样,未来事尚未到来,想之无用。只有当下这一念,才是最真实的人生。因此只有珍惜和善用现有的...

    净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2174690.html